風電新增裝機、發電量同比增長約32%、28.7%棄風電量和棄風率同比下降53億千瓦時、5個百分點
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合計新增裝機容量占新增裝機總容量的66.1%,比去年同期提高5.4個百分點;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同比增長19.0%,高于火電發電增速11.0個百分點……這一串串數據清晰地勾勒出今年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基本輪廓。
在國家能源局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能源消費持續回暖,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持續擴大,風電和光伏發電消納形勢持續好轉,棄電量和棄電率“雙降”,綠色低碳發展正在深入推進中。
產業發展水平持續上升
目前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新增電力的主力,清潔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顯。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6.8億千瓦,同比增長13%。具體到風電領域來說,今年上半年我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達到794萬千瓦,同比增長約32%。
在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方面,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達到1143小時,同比增加159小時。其中,云南省達到1592小時,穩居************。遼寧緊隨其后,達到1335小時。福建、河北和四川以1302小時、1297小時和1296小時分別位列全國第三、第四和第五位。
與風電發展規模和利用水平穩步上升相攜而來的是上半年棄風狀況的持續改善。
針對局部地區棄風情況,今年以來,我國能源主管部門密集出臺多項政策,不斷摸索,劍指產業頑疾,多次與相關地方政府、電力規劃設計單位以及電網公司等研究協調,采取有效措施,在破解棄風難題上不斷創新。
加強對可再生能源建設和運行的年度監測,按照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情況,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建設布局進行調控,避免“三棄”問題嚴重地區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組織對“三棄”問題嚴重地區消納的督查工作,并督促地方政府和電網企業完善有關工作的措施,加大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
在調度方面,以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為主,組織有關省級電網以及跨省區的電力調度,優化運行方式,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創造條件。
在交易方面,隨著電力體制改革和市場化交易全面推進,各個地區各種可再生能源消納的交易已經陸續開展。
在監管方面,國家能源局組織有關派駐機構,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并網運行以及市場交易等方面的監管工作,特別是對光伏發電開展了專項監管。
在多方努力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棄風電量為18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53億千瓦時,棄風率8.7%,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上半年,有18個省(區、市)沒有棄風限電,另有9個省份棄風率在5%以下。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可再生能源消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得益于電力總需求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有力推動。
可再生能源消納是一個長期問題,按照十九大壯大清潔能源產業總的戰略部署,今后可再生能源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建立可再生能源消納利用的長效機制尤為重要。
記者了解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曾于去年11月印發 《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將實施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管理置于重要位置;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 《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 (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了2018年、2020年各省份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配額指標、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配額指標以及相關考核辦法,對我國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切實推行,及后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研究制定當中,今年3月已經征求了一次意見,近期正在按照征求意見及根據各部門反饋不斷修改和完善當中。
配額制的出臺將會在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和緩解可再生能源發展對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需求壓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蘇閩粵將領跑海上風電市場
目光聚焦海上風電市場。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15.7萬千瓦。截至6月底,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270萬千瓦。
作為國內海上風電市場的領頭羊,江蘇省計劃到2020年海上風電累計并網350萬千瓦。隨著前不久鹽城濱海北區H2#海上風電項目部分風機并網發電,江蘇省海上風電并網裝機規模突破200萬千瓦,占全國總規模的近七成。
今年以來,福建省在推動我國海上風電市場規模化上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記者從福建省發展改革委能源處了解到,該省海上風電獲批規模已經突破1300萬千瓦。目前福建正按照統一規劃,節約集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的原則,圍繞打造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標,集中配置海上風電資源,用以扶持福建省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園區,以及區內高端先進風電制造裝備企業發展。按照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的要求,“十三五”期間,該省將建成海上風電200萬千瓦以上。
除上述省份外,廣東省在發展海上風電方面的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從該省早前下發的《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來看,該省計劃建設近海淺水區(35米水深以內)和近海深水區(35~50米水深)海上風電場址共計23個,總裝機容量6685萬千瓦。目前包括大唐、華能、國家電投和中廣核等在內的數家企業紛紛布局廣東海域,欲分食這塊“大蛋糕”。
“根據目前的項目儲量以及項目核準和開建速度,海上風電發展速度強勁,累計并網容量將會在2020年超過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在‘十三五’規劃中設定的目標。”國際知名能源咨詢機構WoodMackenzie市場資深分析師李小楊表示,在上述三省的引領下,海上風電的市場規模將會不斷擴大,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對海上風電技術不斷成熟和成本的持續下降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發展前景雖毋庸置疑,但就目前來說,我國海上風電在勘測設計、建設管理、運行維護、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面臨多重屏障。
“海上風電建設成本高企,一旦出現問題維護成本更是難以想象。國外一些國家和裝備制造企業在海上風電發展初期都有過較為深刻的教訓。”在業內人士看來,海上風電是涉海工程,漁業、航道、船只、交通都有很多交叉,牽涉到用海功能區劃,應從國家和地方層面以及規劃角度來進行高度整合。我國海上風電目前正在進入快速開發期,但其必須以高可靠性、高技術成熟度來考量,杜絕設備質量問題發生,尤其是大部件的質量問題,貿然激進只會對制造企業帶來沉重打擊。
上述人士認為,要有效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需要依賴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等機構通力合作,才能提高海上風電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為我國海上風電走向世界邁出堅實的一步。